返回文章列表
減重可不可以不要記錄飲食?

減重可不可以不要記錄飲食?

OZO團隊營養師

內容目錄

  1. 迷思一:記錄飲食讓人壓力很大
  2. 迷思二:份量估算不精確,寫下來也沒有意義
  3. 迷思三:只要做紀錄就能變瘦嗎?
  4. 迷思四:每天都吃差不多,不記錄也沒差
  5. 為什麼光是記錄飲食就能變瘦?從大腦機制來看
  6. 結論

迷思一:記錄飲食讓人壓力很大

許多人尋求營養師的幫助時,都會被要求要做飲食紀錄。而為了不要被責備,有些人往往只記錄自己覺得健康的東西,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就不寫下來,否則會覺得壓力好大。事實上,記錄本身並不是為了批評,而是為了觀察飲食行為,而營養師正是能以專業角度為你找出慣性的人,因此,不需要將飲食記錄與飲食評分劃上等號。

研究也曾發現,即便在沒有任何的專業幫助下,飲食紀錄做得越完整的人,相較於記錄不規律的人,減輕的體重是更多的。也就是說,當你願意開始觀察自己吃了什麼,即便只是簡單地記下餐點或拍一張照片,行為就已經在慢慢改變了。

迷思二:飲食估算不精確,寫下來也沒有意義

「吃外食的時候很麻煩,一次要加入好多種食物,而且很難估算重量,感覺都是錯的,乾脆不要記錄。」你也是這樣的「完美紀錄」主義者嗎?其實,研究認為,即使飲食紀錄不精確,只要持續以自己的方式紀錄,使得完整度越高、頻率越穩定,減重的效果就會越好。因此飲食紀錄可以很簡單,例如:

  • 只寫「早餐吃蛋餅+奶茶」
  • 拍照記錄餐點
  • 寫下吃飯時的情緒,例如:今天壓力大,所以吃甜的

記錄不需要完美,吃任何東西也不需要自責,它是為了幫助你對自己更了解。行為改變的第一步,是將無意識轉為有意識,也就是要先看見自己正在做什麼,才有機會做出選擇

迷思三:只要做紀錄就能變瘦嗎?

如同前面提到,記錄飲食確實可以帶來減重效果,而且紀錄越完整,減輕的體重越多。這是因為,紀錄是自我覺察的開始,它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飲食習慣、確認真實的飲食與想像是否相同、了解哪些情緒會誘導我吃東西。只要開始發現,大腦就會警覺並有所調整。因此,在減重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誠實面對自己吃的所有食物,並且記錄下來。

迷思四:每天都吃差不多,不記錄也沒差

「吃得差不多」≠「吃得一樣」

許多人沒有做飲食紀錄的習慣,是因為覺得:「每天都吃差不多,早餐吃蛋餅、午餐吃便當、晚餐家裡煮,有什麼好記的?」其實,這些看起來一樣的內容,並不代表實際上沒有變化。事實上,每天的食物份量、烹調油脂、沾的醬料、無聊吃零食、喝飲料、外食次數、吃飯速度都可能稍微改變,自己卻未察覺,導致記憶與實際攝取量有差異。例如,我們可能沒有發現自己:

  • 今天早餐的綠茶改喝鮮奶茶
  • 便當裡的滷雞腿換成炸雞排
  • 吃完晚餐,又多吃了兩塊別人的鹽酥雞

即使每天確實都吃一樣的食物,也值得記錄一段時間,因為:

  • 可以觀察這樣的飲食,有無帶來穩定的體重或身體狀態
  • 情緒、睡眠和壓力變化,可能影響進食份量
  • 找到變化的來源,例如:為何這週水腫比較嚴重?

記錄不只為了「改變」,更是為了「確認」,確認我們以為的規律是否真的存在。

為什麼光是記錄飲食就能變瘦?從大腦機制來看

因為大腦傾向進行最省力、自動化的行為,所以一旦某些行為變成習慣,由大腦的獎勵機制所驅動,那麼我們就容易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反覆做,比如:每週五下班後會喝酒小酌、壓力大會喝手搖,這些都不是有意識的選擇。

透過記錄飲食,我們才能開始覺察自己無意識的行為,寫下、拍下並回顧當天的飲食,就能讓大腦重新思考,打斷自動化的習慣,進而改變飲食選擇。

結論

真正的改變,不是只靠意志力苦撐,而是從一次次有意識的選擇開始,而紀錄,才是能讓你重新拿回飲食選擇權的關鍵。

想開始記錄飲食的你,我們推薦使用OZO App,一款由營養師與工程師合作開發的免費飲食記錄App(每日三次,可付費升級),只需拍攝食物照片,就會自動創建飲食紀錄,透過AI進行熱量及營養素計算,讓你即使不懂營養、不會估算食物份量、沒有帶電子秤出門,也可以獲得更精準的紀錄!